清朝乾隆年间,著名的书画家、文学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。这一年初冬,京城里来了一个姓钱的钦差大臣。这位姓钱的钦差大臣不仅为人狡猾奸诈,诡计多端,而且心狠手黑、,所以背地里人们给他起了个不大好听的外号——“三拐子”。
三拐子素知郑板桥为人正直,为官清廉,从来不巴结上司。想要让他主动给你送礼那简直比登天还难,但贪心的三拐子又实在不甘心在富饶的山东潍县白走一趟。因此,早在去潍县的路上,狡猾的三拐子就想出了一条迫使郑板送礼的高招。
郑板桥也知道三拐子的为人,所以三拐子来到潍县后,郑板桥并不理会他,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。这天上午,郑板桥正在书房里看书,家人突然前来报告说:“老爷,钦差大人派人送礼来了。”郑板桥来到院子一看,果然发现有几个家丁抬了两个大礼盒从门外走了进来。郑板桥走出书房后,一个头领模样的人上前说道:“郑老爷,我家大人派小人给您送来一份薄礼,还望郑老爷笑纳。”郑板桥走上前去打开礼品盒一看,2个礼品盒里各装了50两银子。郑板桥差点儿没把肺气炸,心里暗暗骂道:“三拐子呀三拐子,你好狠毒呀!为了搜刮民脂民膏,你简直挖空了心思。”
你道三拐子为何要给郑板桥送礼?郑板桥见三拐子给他送来100两银子又为啥要生气?原来,按照当时官场上的惯例,如果上级官员给下级官员送礼,下级官员必须“收一还十”。现在,三拐子给郑板桥送来了100两银子,郑板桥如果不收,这不明摆着是不给钦差大人面子,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。可如果他收下这100两银子,那就必须还给三拐子1000两银子。郑板桥为官清廉,,别说1000两,就是100两银子他也拿不出来,怎么能够“收一还十”呀?
怎么办?郑板桥望着礼品盒,略一思索,笑着对来人说道:“请回去转告钦差大人,就说郑某多谢钦差大人送来的厚礼。”说完,他命家人招呼送礼之人到客房里稍事休息。然后他从三拐子送来的100两银子里拿出10两银子交给他的心腹家人,让他们去给钦差大人买礼品,并附在他们耳边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。家人走后,郑板桥又将剩余的90两银子全都分给县衙里那些家境贫寒的衙役们。
再说三拐子派人给郑板桥送去100两银子后,心想,我就不信你郑板桥敢把银子给我退回来。果然,没过多久前去送礼的那几个人便抬着沉甸甸的礼品盒回来了。三拐子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!他迫不及待地打开2个礼品盒一看,只见里面各自整整齐齐地码放着10个大小相同,又白又干净的大萝卜。其中一个礼品盒里还放着一张纸,上面有郑板桥亲笔书写的一首诗:
东北人参凤阳梨,
难比潍县萝卜皮。
今日厚礼送钦差,
能驱魔道兼顺气。
看完纸条,三拐子气得差点儿没晕倒在地!这也难怪,100两银子换来了20个大萝卜,别说是三拐子,放在谁身上能不生气?不过话又说回来了,生气归生气,三拐子却拿郑板桥毫无办法。因为你要和郑板桥论理,郑板桥肯定要理直气壮地说,萝卜素有“小人参”之称,既然山东潍县的萝卜皮赛过了人参,20个大萝卜的皮共有多少两?一两人参价值多少银子?经他这么一算,这20个大萝卜的价值恐怕远远超过了1000两银子。所以他想来想去,最后决定还是吃个哑巴亏算了!
三拐子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,据说他回到京城后曾写过一首“自嘲诗”。诗云:
潍县挺富都想啃,
啃来啃去赔了本,
百两银子都留下,
换来萝卜两大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