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目】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
【读音】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,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
【释义】 现指彼此挨得很近,常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彼此的信息,却彼此不了解,不互通音讯,双方仍像陌生人一样,各自过自己的生活。
而老子的本意却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词义变化被曲解了!“往来”一词的古代含义不是今天这个意思。古人打仗的时候讲究一来一往也叫做回 合,老子在这里用“往来”这种战斗中的行为代指战争,他的本意是: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,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,却从来不发生战争(这才是 真正理想的国与国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!)
1成语资料【出处】 《老子》:“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
【近义词】鸡犬相闻
【同韵词】片善小才、念旧怜才、矜能负才、省用足财、枯瘦如柴、冯唐头白、逐物不还、引决自裁、数米量柴、颠倒黑白
【年代】古代
2成语出处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 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》第80回[2]
3成语示例有些人不是这样做,而是像老子说的‘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’。 毛泽东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》
4成语故事春秋时期,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,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,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,穿自己的衣服,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,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。老子向往这样一种原始的纯朴风气,但司马迁认为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行不通。
5作品简介《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》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八十章。[2]
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 期的老子(即李耳,河南鹿邑人)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 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。
《道德经》到了公元前206年-公元200年,被奉为道教经典,所以有学者认为《道德经》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,在内容 的分割上未免牵强。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,后四十四章言德,简单说来,道是体,德是用,二者不能等同。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《道德经》为六十八 章,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。
推荐阅读:
路不拾遗-成语资料
劳苦功高-成语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