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查看更多

起跑线 » 故事 » 故事专题资讯 »

杜甫:赠卫八处士-唐诗精选

发布时间:2014-09-23   点击次数: 
导读:杜甫:赠卫八处士—— 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(759)春天,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。
    赠卫八处士  杜甫

    人生不相见,

    动如参与商。

    今夕复何夕,

    共此灯烛光。

    少壮能几时?

    鬓发各已苍!

    访旧半为鬼,

    惊呼热中肠。

    焉知二十载,

    重上君子堂。

    昔别君未婚,

    儿女忽成行。

    怡然敬父执,

    问我来何方。

    问答乃未已,

    驱儿罗酒浆。

    夜雨剪春韭,

    新炊间黄粱。

    主称会面难,

    一举累十觞。

    十觞亦不醉,

    感子故意长。

    明日隔山岳,

    世事两茫茫。

    杜甫诗鉴赏

    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(759)春天,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。处士,指隐居不仕的人。

    开头四句说,人生如参、商二星,此出彼没,常常彼此不得相见;今夕又是何夕,大家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。这几句从离别写到聚首,亦悲亦喜,悲喜交集,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。诗人与卫八重逢时,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,尽管长安已经收复,但叛军仍很猖獗,局势动荡不安。诗人的慨叹,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。

    “少壮能几时,鬓发各已苍”两句,由“能几时”引出,对于世事、人生的迅速变化,表现出一片惋惜、惊悸的心情。意思是久别重逢发现两人都已鬓发斑白。

    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,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,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,心里火辣辣地难受。“焉知”二句承接上文“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”,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,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。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,又带着深深的痛伤。

   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。接下去,则转为叙事,而无处不表现人世感慨。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,此番重来,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。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。“怡然”以下四句,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、亲切可爱的情态。字里行间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。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:

    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,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。

    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。“主称”以下四句,描写主客畅饮的情形。故人重逢话旧,不是细斟慢酌,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,说明主人内心不平静。主人尚且如此,客人心情的激动,更无须说。

    “感子故意长”,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。对“今夕”的眷恋,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。末二句回应开头的“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”,暗示着明日之别,悲于昔日之别:昔日之别,今幸复会;明日之别,后会何年?低回委婉,耐人玩味。

    这首诗平易真切,层次分明。诗人只是随其所感,信手拈来,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。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,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;但它的感情内涵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。清代张上若说它“情景逼真,兼极顿挫之妙”(杨伦《杜诗镜铨》引),正是深一层地看到了内在的沉郁顿挫。诗写朋友相会,却由“人生不相见”的慨叹发端,因而转入“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”时,便格外表现出内心的激动。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,而是接以“少壮能几时”至“惊呼热中肠”四句,感情又趋向沉郁。诗的中间部分,酒宴的款待,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,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,但劝酒的语辞却是“主称会面难”,又带来离乱的感慨。诗人以“人生不相见”开篇,以“世事两茫茫”结尾,前后一片苍茫,将一夕的温馨之感,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。这些,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。

推荐阅读

罗雀掘鼠-成语资料
两虎相斗-成语资料
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投放服务条款版权声明

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,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本站,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

Copyright © 2007-2021 qpx起跑线儿童网版权所有